行业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心脏骤停急救教学模型

来源:上海启沭      2022-12-14 15:10:22      点击:

 CPR是为挽救生命,必须尽快恢复已中断的心跳和呼吸的根本措施。暂时用人工的力量使心脏挤出血液,或除去心室纤颤,维持血液循环,使肺脏一呼一吸,吐放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这样,含氧的血液在全身循环,灌注着组织细胞。在这个人工维持的心跳呼吸的过程中,也在刺激或称“唤起”心跳呼吸自行恢复功能。
“唤起”自主心跳和呼吸的可能性,是大大地存在着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急症,是意外伤害,是倾刻间造成的循环骤停,并非是疾病已发展到不可救药,身体陷入“山穷水尽”状态。只要抢救方法正确,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是可能的。
对于心肺复苏,特别要强调理解急救中的“急”字。身体内没有氧库,脑细胞在常温下如果缺氧4分钟以上,就会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脑细胞损伤十分严重,几乎是“不可逆”即“无法恢复”的。这样,即使侥幸被救活,智力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成为没有任何意识的“植物人”或“植物状态”。
大量科学资料证实,循环停止4分钟内,实施心脏除颤、CPR效果好,有接近一半的猝死者可能获得复苏;5~10分钟实施CPU者,部分有效;超过10分钟者,效果极差。
由此可见,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在医生到达之前,“第一目击者”的正确施救至关重要,故要抓紧宝贵时间,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急救教学模型

心肺复苏模拟人示教急救训练模拟人的创造情景教学方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操作练习的兴趣,由教师教授通过准确而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接近临床,增强了理论性知识的延伸性,激发了操作训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参与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心脏停跳不超过4分钟,有可能恢复功能;若超过4分钟,易造成脑组织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急救必须及时和迅速。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胸外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1.人工呼吸方法:一手捏住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食指与中指抬起患者下颌,深吸一口气,用口对准患者的口吹入,吹气停止后放松鼻孔,让病人从鼻孔呼气。依此反复进行。成人患者每分钟14-16次,儿童每分钟20次。最初六七次吹气可快一些,以后转为正常速度。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胸部,操作正确应能看到胸部有起伏,并感到有气流逸出。
  2.胸外心脏挤压:让患者的头、胸部处于同一水平面,最好躺在坚硬的地面上。抢救者左手掌根部放在患者的胸骨中下半部,右手掌重叠放在左手背上。手臂伸直,利用身体部分重量垂直下压胸腔5-6厘米(儿童3厘米,婴儿2厘米),然后放松。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患者胸腔。挤压要平稳、有规则、不间断,也不能冲击猛压。下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频率为成人每分钟100-120次,儿童每分钟100次,婴儿每分钟120次。

文章来源:/html/4058391222.html

Copyright 2016  ©澳门原料大全44666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13094号-2   产品地图

本站所有文字及图片内容 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